铁轨旁的文脉:焦作市道清小学的百年育人路
一、道清溯源:从铁路子弟学校到现代教育标杆
焦作市道清小学的校史,与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紧密交织。1906 年,道清铁路(河南道口至山西清化)全线通车,为解决铁路职工子女教育问题,焦作段工程处创办 “道清铁路子弟学堂”,这便是道清小学的雏形。当时的校舍由废弃的铁路仓库改建,黑板是用煤块涂黑的木板,首批 32 名学生多为铁路工人子弟,课程除国文、算术外,还设有铁路常识课,这种实业教育基因成为学校最初的精神底色。
新中国成立后,学校更名为 “焦作市道清街小学”,1978 年被列为市重点小学。2005 年校舍改扩建时,施工中发现了刻有 “道清铁路” 字样的钢轨,学校将其制成校史纪念碑,镶嵌在教学楼前的花坛中。如今的道清小学占地 18 亩,拥有现代化教学楼 3 栋,但校门口那座仿制的蒸汽火车头雕塑,仍在诉说着与铁路的百年情缘 —— 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,便是在 “火车头教室” 聆听退休铁路工人讲述道清铁路的故事。
二、铁轨上的课程:融合地域文化的育人体系
“铁轨课程” 是道清小学最具特色的校本教材。这套涵盖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美术等多学科的课程体系,将铁路元素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:数学课本里有 “计算火车运行时间” 的应用题,科学课研究 “蒸汽机的工作原理”,美术课则让学生用废旧铁轨零件创作雕塑。五年级学生李雨桐的作品《铁轨上的焦作》,用道钉、螺栓拼贴出云台山与煤矿井架的图案,在河南省学生美术展中斩获金奖。
“道清小火车” 实践社团是课程的延伸。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,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道清铁路沿线车站模型,复原 1930 年代的列车时刻表。社团成员还走访焦作市档案馆,整理出《道清铁路工人口述史》,其中 78 岁的王大爷回忆 “父亲用道钉在地上教我写字” 的故事,被改编成校园剧,在 2024 年焦作市校园文化节中演出。这种 “从历史到现实” 的学习模式,让地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,而成为可触摸的成长记忆。
劳动教育同样浸润着铁路印记。学校开辟的 “铁轨农场”,地块被划分成 “道口站”“柏山站” 等以道清铁路站点命名的责任区,学生种植的蔬菜成熟后,会包装成 “铁路快运包裹” 送给社区老人。校长常说:“道清铁路曾运送煤炭点亮万家灯火,今天的道清学子要传承这种‘奉献’精神,让知识像列车一样,抵达需要的地方。”
三、家校社协同:铁路精神培育的生态网络
道清小学的家长会常以 “铁路主题” 展开。每年春运期间,学校邀请在火车站工作的家长开设 “春运课堂”,三年级学生张宸的父亲是列车长,他带孩子们体验 “模拟检票”,讲解安全乘车知识;退休铁路工程师李爷爷则用信号灯、道岔模型,演示 “铁路安全规则”,这种 “家长讲师团” 年授课达 40 余场,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。
社区资源被充分纳入育人体系。学校与焦作市铁路博物馆共建实践基地,学生担任 “小小讲解员”;与道清街道联合开展 “铁路沿线环境美化” 活动,用画笔装饰废弃的铁路涵洞。2023 年,学校发起 “重走道清铁路” 研学活动,师生徒步 30 公里,探访现存的老车站遗址,收集到 200 余件铁路老物件,这些物品在校园 “道清记忆馆” 展出,成为鲜活的教育素材。
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结出丰硕成果。近五年,道清小学学生在河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18 项,其中 “道清铁路信号系统模型”“基于 AR 的铁路安全教育系统” 等作品,均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;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 “焦作市文明校园”,2024 年入选 “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”,其 “铁路文化育人模式” 被《河南教育》专题报道。
四、新征程上的道清人:传统与创新的交响
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,道清小学探索出 “传统 + 科技” 的新路径。学校开设 “人工智能与铁路” 校本课,学生用编程控制小火车模型,模拟列车调度;“智慧书法教室” 里,电子屏展示着铁路工人的手写家书,让学生在临摹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像道清铁路上的列车一样,在原有轨道上驶向更远的地方。
教师团队的成长同样延续着 “务实求进” 的铁路精神。数学教师王芳带领团队开发的《铁路中的数学奥秘》课程,获河南省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;青年教师李阳将 VR 技术融入历史课,让学生 “穿越” 到 1906 年的道清铁路施工现场。学校每年选派教师赴铁路沿线城市交流,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,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。
从 1906 年的简陋学堂到如今的现代化小学,道清小学的百年历程,恰如道清铁路上的列车,载着知识与希望,在时代的轨道上前行。那些刻在校训石上的 “笃行、致远、守正、创新”,既是对铁路精神的传承,也是对未来教育的承诺 —— 正如校歌所唱:“铁轨延伸向远方,我们的梦想在飞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