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色乐章:木岗镇的山水情缘与振兴之路
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东部边界,有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小镇 —— 木岗。它东接安顺,南邻镇宁,西连特区腹地,像一颗镶嵌在黔中高原的明珠,因 “金三角” 的地理区位和 “水陆空” 兼备的交通网络而得名。这里滇黔铁路穿境而过,贵烟公路横贯东西,普镇公路连接南北,不仅是六盘水对外的东大门,更是布依、仡佬、苗等多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。56.65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,既沉淀着古村落的军事智慧,又绽放着油菜花的金色希望,既回荡着铜鼓十二调的古老韵律,又奏响着乡村振兴的现代乐章。
一、历史经纬:从军事要塞到交通枢纽
木岗镇的历史年轮里,镌刻着迁徙与防御的深刻印记。民国时期,这片土地尚属镇宁县管辖,1951 年设木岗乡,1966 年划归六枝特区,最终在 1982 年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建制镇,完成了从传统乡野到现代集镇的转变。而位于镇西部的戛陇塘古村落,更是将这段历史具象化为石头与传说的交响 —— 相传 “张、汤、汪、陈” 四大姓人家为躲避战乱,追寻丢失的水牛发现了这片有洞泉滋养的宝地,依山筑寨形成了独特的人居格局。
戛陇塘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山地建筑的智慧结晶。村民们就地取材,用数十斤乃至数百斤的巨石在山岭险要处垒起第一道防线,不设门窗却固若金汤;第二层是糯米水混合石灰岩砌筑的城门,辅以皂角、老虎刺等 “植被防御”,人畜难近;核心区域的 “朝门” 用横条石构筑,木门后设铁栓与石楔,除非火药爆破否则难以攻破。如今残垣断壁上的枪眼、庆云寺清光绪年间的《公订约章》古碑,以及 “武状元” 家的下马槽,都在诉说着 “戛府” 人崇文尚武的生存智慧。
地理优势成就了木岗的枢纽地位。作为六盘水的东大门,这里自古便是黔中通往滇西的必经之地。现代交通网络更让其如虎添翼:滇黔铁路带来物流便利,贵烟公路连接城乡脉络,普镇公路贯穿镇中心,使木岗成为集 “窗口型” 与 “交通枢纽型” 于一体的小城镇。这种区位优势不仅推动了人口聚集 —— 截至 2018 年末户籍人口达 27501 人,更为后来的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金色产业:从冬闲田到四季丰
阳春三月的木岗,是金色的海洋。1.5 万亩油菜花在喀斯特山地间铺展,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,与青瓦白墙的民居、蜿蜒整洁的道路构成流动的油画。这道风景背后,是木岗镇 “稻油轮作” 模式的创新实践 —— 通过老品种优化改良与全程机械化推广,让曾经闲置的 “冬闲田” 变成了 “网红地” 和 “致富田”,实现了 “春赏花、夏榨油、秋播种、冬酝酿” 的生态循环。
产业链的延伸让金色价值不断增值。在抵岗村的田埂上,村民张超平的野菜摊前总是排着长队,游客们捧着刚挖的折耳根、蒲公英,与花海合影后满载而归;而在玺运榨油坊里,负责人赵德琨正看着琥珀色的菜籽油汩汩流出,这家从 2020 年开始经营的作坊,每年收购三四万斤菜籽,既保障了原料供应,又解决了农户销路难题。全镇 6 家榨油坊与电商中心联动,创造出年销 60 万斤菜籽油的佳绩,“木岗油香” 的品牌正在悄然崛起。
蜜蜂为这份金色产业增添了甜蜜注脚。斗篷村村民罗大贤将脱贫攻坚时政府扶持的 2 箱蜂群发展到 60 箱,每到油菜花期,一箱箱蜜蜂在花海中穿梭,酿出的蜂蜜成了抢手货。像他这样的养蜂户全镇共有 56 户,养殖 630 箱蜜蜂,年产蜂蜜 8100 斤,产值达 120 万元。每到花季,还有来自水城的养蜂人带着 300 余箱蜜蜂前来 “做客”,形成了独特的 “游牧养蜂” 景观,为木岗的 “花经济” 注入更多活力。
三、布依风情:从瓦窑古技到文化 IP
在木岗镇西部的瓦窑村,胶泥与火焰的相遇孕育了独特的村寨文明。“瓦窑” 之名源于布依先民发现这里的特有的胶泥,通过砌窑烧瓦改善居住条件的历史,而铜鼓十二调、唢呐一百首、刺绣织锦等技艺,则让这个村落成为名副其实的 “金瓦银窑”。走进村庄,印有布依族花纹的串户路、绘满生活场景的墙绘、点缀街巷的瓦塑,无不诉说着这个民族与泥土、与手工艺的深厚情缘。
金瓦银窑文化中心是传统技艺的复兴之地。这座由原瓦窑小学改造而成的文化综合体,内设民族工艺车间、夜郎文化体验馆和民族文化陈列馆,既保护了文化遗产,又为能工巧匠提供了创收平台。在这里,布依族妇女们飞针走线,将蜡染的冰裂纹、织锦的万字纹转化为精美的服饰,产品不仅销往周边市县,更远销重庆、浙江等地。村民韦定有感慨道:“看到我们布依族的文化上了墙,游客穿上我们的服饰拍照,心里特别自豪。”
节庆活动让文化活态传承。每年农历六月六,小黄桶村和瓦窑村的布依族同胞们身着盛装,以祭祀仪式、民族舞蹈、唢呐山歌等节目欢庆佳节,最后以长桌宴收尾,将民族团结的喜悦融入美食。而在戛陇塘村,正月十二的 “打清蘸”、十三的祭灶神、辰时的 “跑龙船” 习俗,则保留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。尤其是 “吃大肉” 表演,十二名汉子各擒五斤墩子肉竞吃,台上台下笑声雷动,成为古村落最鲜活的文化记忆。
四、振兴之路:从古寨新颜到未来图景
木岗镇的乡村振兴,是一幅 “生态颜值” 与 “产业价值” 双赢的画卷。油菜花季期间,这里日均接待游客超 1000 人次,周末峰值达 3000 人次,带动农家乐、特产摊蓬勃发展,预计 2025 年旅游综合收入将超 5000 万元。镇政府修建的观光步道既保障了游客安全,又方便了农户耕作,这种 “不打扰式” 的开发理念,让自然景观与农业生产和谐共生。
闲置资产的盘活激活了乡村活力。瓦窑村将废弃小学改造为文化中心,既解决了场所问题,又延续了教育功能 —— 旁边的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户外课,孩子们通过剪纸、石头画认识本土文化。戛陇塘村修复古村落朝门、整理武状元旧居,将军事防御遗址转化为研学资源,让游客在探秘中了解历史。这种 “修旧如旧” 的保护方式,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,也让年轻人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希望。
“三变” 改革为发展注入制度动力。通过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模式,木岗镇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。养蜂户加入合作社享受技术支持,榨油坊与电商中心合作拓展渠道,民族工艺车间带动妇女居家就业,形成了 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” 的良性循环。镇长刘雄说:“我们要让油菜花从‘一季香’变成‘四季财’,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示范区。”
五、结语:山水与人文的共生之歌
木岗镇的故事,是山水馈赠与人文创造共同书写的篇章。这里的山,既有喀斯特地貌的奇峻,又有油菜花田的柔美;这里的水,既滋养了戛陇塘的洞泉人家,又孕育了瓦窑村的制陶技艺;这里的人,既传承着铜鼓与唢呐的古老韵律,又创新着 “花经济” 与 “文化 +” 的现代路径。从军事要塞到交通枢纽,从冬闲田到四季丰,从传统村寨到振兴样板,木岗镇用 56.65 平方千米的土地证明:乡村的价值不在于 “复古” 或 “求新”,而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。
当滇黔铁路的列车呼啸而过,与田间蜜蜂的嗡嗡声交织;当布依族老人的织锦丝线,与电商包裹的物流路线交汇;当古村落的石头城墙,与油菜花田的观光步道相连,木岗镇正奏响一曲属于自己的 “金色乐章”。这乐章里,有对历史的敬畏,有对自然的感恩,更有对未来的信心 —— 正如那万亩油菜花,年复一年在金三角的土地上绽放,用最朴素的金黄,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最美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