邛海之畔的石榴花:西昌市第五中学的民族教育实践​

一、泸山邛海间:学校的历史脉络与地域基因

  坐落在泸山东麓、邛海西岸的西昌市第五中学,自 1978 年建校起便深深扎根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沃土。最初作为西昌县城关镇初级中学,校舍仅为三栋红砖平房,首批学生中彝族、汉族子弟各占半数,这种民族共生的格局成为学校最初的印记。1994 年西昌撤县设市后,学校更名为西昌市第五中学,逐步扩建为涵盖初中、高中的完全中学,如今占地 86 亩的校园里,现代教学楼与保留着青瓦木梁的彝族风格图书馆相映成趣,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。

  地域环境赋予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。背靠海拔 2317 米的泸山,面朝水域面积 31 平方公里的邛海,五中将这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转化为天然课堂 —— 地理老师带学生在泸山监测不同海拔的植被变化,生物课围绕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展开,甚至语文课的写生活动也常设在邛海畔的观鸟台。2008 年汶川地震后重建的科技楼,专门设置了 "邛海生态实验室",配备水质检测仪、鸟类观测设备等,成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平台。这种 "把课堂搬进山水间" 的理念,让地域文化始终是五中学生成长的鲜活教材。

二、石榴籽课程:民族融合的教育创新

  "每个民族都是一颗籽,紧紧抱成大石榴"—— 这句写在学校教学楼墙上的标语,道出了五中最具特色的 "石榴籽课程体系"。该体系包含三个维度:语言互通课程中,彝族学生每周有两节汉语强化课,汉族学生则学习基础彝语对话,校园广播每天晨间播放双语新闻;文化互鉴课程涵盖彝族漆器制作、汉族书法、藏族唐卡等选修模块,2024 年开发的 "凉山非遗工坊" 项目,邀请彝族银匠、藏族编织艺人进校园授课,学生制作的漆器作品曾在四川省民族文化展中展出。

  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在校园生活的细节中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,全校师生共同举办 "朵洛荷" 舞蹈表演,汉族学生跟着彝族老师学习踏歌节奏;春节时则开展 "百家宴" 活动,各族学生带来家乡菜分享,彝族的砣砣肉、汉族的香肠、回族的油香在餐桌上拼成团圆图景。这种浸润式教育结出丰硕成果:近五年学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中,有 37 个 "混合民族小组" 获此荣誉,学生们自发创建的 "双语广播站" 已坚持运行 12 年,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社团之一。

  针对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分层教学颇具成效。学校为彝族学生开设 "励志助学班",配备双语教师和学业导师,通过 "小导师制"(高年级带低年级)提升学业水平;同时设立 "雄鹰计划",选拔有潜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,2023 年,彝族学生阿说木呷的 "邛海垃圾自动清理装置" 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。这种 "不让一个民族学生掉队" 的理念,使学校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从 2018 年的 32% 提升至 2024 年的 67%。

三、山水间的成长:地域特色的育人实践

  邛海湿地成为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。五中与西昌市环保局合作开展 "守护母亲湖" 项目,学生每周监测邛海水质,记录候鸟种类变化,撰写的《邛海周边彝族村寨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查》获全国青少年环境论坛优秀奖。2022 年,学生发现邛海东岸部分区域出现蓝藻苗头,及时提交的治理建议被纳入西昌市《邛海生态保护规划》,这种 "学以致用" 的实践让环保意识深植于心。

  泸山的自然资源则滋养着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。生物教研组带领学生建立 "泸山植物标本库",收录植物种类达 328 种,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扇蕨;地理组开展的 "泸山断层带考察" 活动,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理解横断山区的地质构造。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科能力,更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——2024 届毕业生中,有 12 名学生考入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专业,立志学成后回馈凉山。

  学校还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的养分。美术组以泸山摩崖造像为灵感,创作现代版画;音乐组改编彝族民间乐曲《阿诗且》,融入现代编曲元素;语文组收集整理凉山民间故事,编成校本教材《邛海传说》。这种艺术表达既传承了民族文化,又激发了创新思维,学校的 "山鹰合唱团" 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,其演唱的双语版《我和我的祖国》成为凉山州民族团结宣传的经典曲目。

四、家校社协同:民族地区的教育生态

  针对凉山州部分彝族村寨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,五中构建了 "家校社" 三维育人网络。学校教师每月深入彝族聚居区家访,用双语向家长讲解现代教育理念;设立 "家长学校",培训村民掌握辅导孩子的基本方法,彝族家长阿侯拉则在培训后,将家里的火塘边改造成 "学习角",带动村寨十多户人家重视教育。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,使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连续八年保持为零。

  社区资源的引入丰富了教育维度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师定期来校开设 "航天课堂",讲述凉山籍航天员的故事;凉山州博物馆在学校设立 "流动展厅"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战国时期的彝族青铜剑等文物;当地企业家资助的 "圆梦奖学金",已帮助 200 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。这种开放式办学模式,让学校教育与地方发展形成良性互动。

  毕业生的回流现象彰显教育的反哺价值。近五年,有 35 名五中毕业生回到凉山从事教育、医疗、乡村振兴等工作,彝族姑娘马海阿支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,放弃城市工作机会,回到母校担任双语教师,她说:"是五中让我看到山外的世界,现在我要让更多山里孩子看到希望。" 这种 "培养一个学生,带动一个家庭,影响一个村寨" 的效应,使五中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五、面向未来的山鹰:学校的发展与愿景

 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,五中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。2024 年建成的 "智慧民族课堂",通过 VR 技术还原彝族火把节、藏族晒佛节等场景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多元文化;"云端结对" 项目让学校与成都七中共享优质课程资源,彝族学生可通过在线课堂学习前沿知识。这些创新既保留了民族特色,又打开了望向世界的窗口。

  学校的下一步规划聚焦 "生态 + 民族" 的特色发展。计划扩建的 "凉山民族文化体验馆" 将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器具,同时引入非遗传承人驻校教学;与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共建的 "生态研学基地",将开展更系统的环境教育项目。校长在 2025 年新年致辞中说:"我们要培养的,是既懂民族文化根脉,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 ' 山鹰 ',让他们从邛海边起飞,最终带着本领回来建设家乡。"

  从红砖平房到智慧校园,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民族文化传承,西昌市第五中学的四十六年历程,恰如邛海的水波,既坚守着滋养一方的本分,又不断奔涌向前。那些在校园里绽放的石榴花,象征着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成长;而泸山的常青,邛海的澄澈,则见证着这所民族地区中学对 "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" 使命的生动践行 —— 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,教育的种子正长成参天大树,为凉山的明天培育着无限可能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135678.cn/a/32.html

热门知识